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

[器材]戰前老兵不死 ─ Zeiss Ikon Ikonta 520/2

撰文、攝影 / Krantas

這台1930年製的6x9德國老蛇腹,是我姨父的爺爺的相機。

Zeiss Ikon於1926年由四間德國相機廠合併而成,當中兩間已經有自己的蛇腹相機產品:Contessa-Nettel有Cocarette系列,ICA則有Icarette系列。這兩者在1930年代初就逐漸消失,被1929年推出的新系列取代 ─ Ikonta。

Ikonta的第一個系列是520,當中分為A型(520,6x4.5)、B型(520/16,6x6)、C型(520/2,6x9)以及D型(520/15,116或616底片),此外還有520/14(129底片)和520/18(127底片,3x4,又稱Baby Ikonta)。Ikonta 520/2從1929年生產至1937年。根據Hartmut Thiele的書Fabrikationsbuch Photooptik Carl Zeiss Jena(記載了Carl Zeiss的鏡頭資料和序號,算是某種蔡司聖經),Ikonta 520/2的鏡頭應該產於1928年。書中提到Zeiss Ikon慣例上會在生產相機之前先做好鏡頭。
▲鏡頭上方的旋鈕調整快門速度


收摺後




▲光圈自F6.3~F32


▲取自網路:1931Zeiss Ikon德文型錄封面,女郎手上拿的正是Ikonta

取自網路:在前述的型錄中,此頁列出各種Ikonta 520/2520/14規格,以及可選購的皮套和黃色濾鏡。價格單位為帝國馬克(Reichsmark)。


▲取自網路:1935年芝加哥「中央相機公司」型錄。

Ikonta在美國的名字是Ikomat。根據這份型錄,配備Novar f/6.3鏡頭的機種售19.75美元(2017年的352.88美元),而配備Zeiss Ikon Tessar f/4.5鏡頭和Compur快門的則要47.50美元(2017年的848.71美元)。

我這台520/2E是比較廉價的版本:根據網上的Zeiss Ikon序號資料,機身製於1929年底,鏡頭則是1930年初。鏡頭為三片三組Novar Anastigmat 105mm f/6.3135等校約45mm),以旋轉前玉方式對焦,最近對焦距離2m。快門為Gauthier製的Derval兩片鏡間快門(旁邊有AGC商標,為Alfred Gauthier Calmbach縮寫),速度為TB1/25~1/100秒,可接標準機械快門線,無須上弦即可直接無限次觸發。當然這鏡頭和快門不是新產物;它們在1920年代的CocaretteIcarette系列上就已經出現過。

Alan Wang(@alankrantas)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

我運氣不錯,蛇腹皮狀況頗佳,快門動作正常。但鏡頭有點霧化,就送去清理過了。有點可惜,這台不像網路上找到的其他較晚期版本,上面沒有機身取景框或自拍器,或者所謂的兩點式對焦(在f/109公尺標有紅點,讓攝影師能搭配1/25秒快門快速拍攝一段距離外的景物)。




▲紅窗過片,過片和快門完全分離,所以你自己得記得什麼時候要過片。


這台相機在eBay上其實很多,價格也不算高。那它對我特別在哪裡呢?

我姨父其實是捷克人,在美國念書時認識了我阿姨。蘇聯在1968年派兵入侵他的國家鎮壓「布拉格之春」政治民主化運動;年幼的他和父母趕在國界關閉前最後一刻逃了出來,到加拿大定居。這台相機就是他們帶走的其中一件物品。

去年我阿姨回來台灣,就把相機帶回來借我。他們說,既然收著也沒拍,就讓你拿去用吧!於是,我成了這位戰前老兵的守護人。

以下是一些實拍,使用手機app測光。相片在我家附近的當地照相館沖洗,品質尚可,我也習慣對掃描檔做簡單的調整,還請各位包涵。

▲底片:Lomography CN400 120
第一卷拍出來才發現相機嚴重漏光;蛇腹和機身連接的地方有條縫,而背蓋周圍也有不密合的地方。後來拿黑膠帶把可能的地方都貼起來,問題就解決了。各位看到的這兩張是我用軟體死命修正白平衡後的結果。

▲底片:Lomography CN400 120鏡頭上的取景器可以90度旋轉,但必須用力推到底,不然就會是歪的。

▲底片:Lomography CN400 120第二捲仍是Lomo 400,但因為裝底片的錯誤,導致底片刮傷。

▲底片:Lomography CN400 120


▲底片:Lomography CN400 120


▲底片:Lomography CN400 120


▲底片:Fujifilm Pro 160NS


終於拍成功了。不過最近對焦2m,光圈又太小,散景就不太明顯。


▲底片:Fujifilm Pro 160NS


▲底片:Fujifilm Pro 160NS


▲底片:Fujifilm Pro 160NS
拍風景時,因為拍攝景物通常會超過25公尺(這鏡頭的f/6.3超焦距),所以大多時候並不需要特意對焦,轉到無限遠即可。我曾試過利用超焦距和對焦在較近的地方;但大概是鏡頭設計的關係,遠景反而會糊掉。

底片:Kodak Ektar 100
底片:Kodak Ektar 100
底片:Kodak Ektar 100
底片:Kodak Ektar 100
由於取景器在陽光下很難看清楚,又左右顛倒,所以總是很難找到正確的水平線。

底片:Fujifilm Pro 160NS
這不是取景器歪掉,是因為視野不夠大,只好歪著拍(笑)。

底片:Fujifilm Pro 160NS
Canon Prima Super 155 + Agfa Vista 400拍攝

Zeiss Ikon戰後於1948年正式拆為東西德兩間公司:Zeiss Ikon AG StuttgartVEB Zeiss Ikon Dresden。西德繼續生產Ikonta 521523系列,東德則根據521/2生產稱為Ercona6x9機種。無論如何,它們在1950年代就逐漸消失,被新一代135相機取代。

不過,某方面來說Ikonta還是有某種傳承。1930年代晚期加入Zeiss Ikon的首席設計師Hubert Nerwin短暫回到公司,利用殘存的工廠設備做出135格式蛇腹相機Ikonta B 522/24(又稱Ikonta 35,稍後被改名為Contina I),好跟柯達的Retina系列競爭。Nerwin離開前的另外兩件作品也是以它為基礎 ─ 裝有分離測距儀的Contina II524/24)和配有連動測距儀加測光表的Contessa 35533/24,即「伯爵夫人」)。這些相機在駐德美軍裡大受歡迎,拯救了這間搖搖欲墜的公司。

ContinaContessa系列的稍後機型都放棄了蛇腹,改為固定式鏡頭。至於東西德蔡司之後進入的單反時代 ─ 西德的鏡間快門Contaflex系列和東德劃時代的Contax S五稜鏡相機 ─ 這裡就不贅述了。

隨機推薦